close

IMG_20200830_110521.jpg

 

 

本篇開始前,我先簡介一下自己的相關背景,我本身是資訊管理系畢業,畢業後先後待 2 間純軟體公司,目前在傳統電子業公司中的IT部門,因此本書寫的內容我的在學期間 & 職涯期間多少都會關注相關的消息(但不曾親自參與其中過)。對於本書我沒有非常推薦給所有人看,甚至是大多數人我都不推薦,原因如下 : 

  1. 過於淺薄的舉例 : 書中舉了大量的業界實力,這本是件好事,但這些舉例大多只有蜻蜓點水般講一下而已並沒有過於深入的解析,看完只會有個印象,但不會知道實際上該公司是如何達成的,頗有知其然但不其所以然的感覺。
  2. 閱讀體驗不佳 : 承上點,書中大多舉例都直接穿插在作者的本文中間,遇到這些例子會不得不切換思路來看一下舉的例子是在講什麼,但很多時候看完後,也找不到與前後文的相關性,感覺就像是我在吃剉冰吃得津津有味時,硬要我中斷喝一大口熱麥茶,然後再接著吃冰一樣。這對我來說,帶來很大的閱讀不適感。而且書中的例子真的頗多且散落各處,導致我看書的思緒非常頻繁的被中斷。
  3. 自創 or 套用相關性不高的名詞 : 書中有些名詞是我只有在這本書才看到有人這樣用的,因此有造成一些閱讀上的不通順感。例如一般會講企業"對內"與"對外"的治理...,但書中則是用"內功"與"外功"代替、又例如看懂現在科技的趨勢,並藉此...,書中會用"局"代替趨勢;甚至會有一兩個我覺得是自創用法的詞語在書中頻繁使用,讓我感覺作者是刻意想洗腦讀者,自然而然地接受他的用詞。(此處應該不存在外籍人士對本國語言不熟的問題,畢竟作者除了擔任大學教授外也至少已經出版過兩本書的人了)
  4. 為了抬升自己的觀點,特地拋出以前的管理大師提出策略已經不適用的論點,這部分跟已故 NBA 球星 KOBE 曾說過類似 "我們可以在欣賞一個人的同時,不要去貶低另一個人 " 正巧相反
  5. 其他還有一些我覺得作者想強行洗腦讀者的部分,我就先不說了

雖然整體來說反推此書,但內容有些部分仍舊有亮點,只是不適合只會看一遍書或閱讀時不會邊思考的人看。書中有些論點挺適合推薦給主管的,例如他會指出真正實施數位轉型時,大多數企業會遇到的問題有

  1. 沒有明確具體的"數字"目標,很多時候數位轉型只會淪為口號與跟風似的科技展
  2. 雇主常為了節省成本,會指派現有員工負責數位轉型,但卻不減輕其負擔(僅給予額外的責任),以至於數位轉型的成果不慎理想
  3. 作者將企業分為原生數位與非原生數位兩種,並且明確指出很多傳統企業企圖數位轉型,但卻以原生數位的公司為範本,推動轉型因此制定了不符合企業現況的策略。
  4. 此外書中提出"不斷再合理化"的論點是我挺認同的,其意思是數位轉型並沒有結束的一天,例如一開始工廠自動化、辦公室E化,建置系統的同時順便收集使用的資料與情況,再收集足夠的數據後,藉由審視、分析這些數據找出可以進一步改善的地方,並再次改善 & 收集新數據、分析 > 再次改進 & 收集新數據、分析...,如此反覆不停止。以管理學的角度來講應該就是"數位板的PDCA"(雖然作者特別寫了個章節再說過去的管理理論已經不適用現代)。這個"不斷再合理化"的內涵可以明確讓管理階層知曉數位轉型是不斷精進的變革,並不會有明確的終點,甚至有時候不會馬上帶來經濟效益,但不做就等著被後起之秀取代。

總之,本書雖然有好有壞,也沒有過度極端的論點,但不會列在我會推薦給別人的書單當中,主要是擔心對方會完全相信書中的論點,況且以閱讀體驗來說確實不佳所以就更沒有推薦的理由了

 

 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onyvsshadow 的頭像
    sonyvsshadow

    sonyvsshadow的部落格

    sonyvsshad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